什么是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
混凝土的工作性是指其流動性、可塑性、穩定性和密實性,是混凝土拌合物塑性狀態下所表現的若干基本性質的綜合效應。高性能混凝土應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其新拌混凝土在成型過程中不分層、不離析,混凝土拌合物應具有較高的流動性,易充滿模型;泵送混凝土,自密實混凝土還具有良好的可泵性、自密實性能。
與普通混凝土相比,高性能混凝土膠凝材料用量增大,盡管拌合物的流動性大,但黏性增大,變形需要一定的時間。常用于高性能混凝土中的輔助膠凝材料主要有磨細礦渣、磨細粉煤灰和硅灰等,對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有不同影響,他們的摻量、細度和顆粒級配等都會影響混凝土的工作性。
一般不采用單一的混凝土坍落度值來評價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從理論上講,高性能混凝土的流變性仍近似于賓漢流體,可以用屈服剪切應力和塑性黏度兩個參數來表達其流變特性。在實際工程中,采用變形能力和變形速度兩個指標來綜合反映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更為合理。基于這種理論基礎,許多學者提出了一些評價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的方法,Texas大學的Eric P. Koehler對世界范圍內使用的工作性測試方法進行了匯總,一共列出了61種測試方法,其中用于混凝土工作性測試方法有46種,自密實混凝土測試方法有8種,砂漿和凈漿測試方法有7種。
什么是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使用期內結構保證正常功能的能力,關系到混凝土結構物的使用壽命,隨著結構物老化和環境污染的加重,混凝土耐久性問題已引起了各主管部門和廣大設計、施工部門的重視。混凝土的耐久性劣化是指結構在所使用的環境下,由于內部原因或外部原因引起的結構的長期演變,終使混凝土喪失使用能力,即耐久性失效。耐久性失效的原因有抗凍失效、堿-集料反應失效、化學腐蝕失效和鋼筋銹蝕造成結構破壞等。
強度和耐久性是混凝土結構的兩個重要指標,以往工程中習慣上只是重視混凝土的強度,或片面追求高強度而忽視混凝土的耐久性。曾有調查表明,國內一些工業建筑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處于嚴酷環境下的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僅15~20年。許多工程建成后幾年就出現鋼筋銹蝕、混凝土開裂。如果忽視耐久性問題,迎接人們的將是混凝土工程大修的高潮,其耗費將數倍于工程建設投資。而其原因卻往往是由于混凝土耐久性不足引起的。
混凝土的外部環境、內部孔結構、原料、密實度和抗滲性是影響混凝土耐久性能的重要因素,應結合工程實際,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來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壽命比傳統混凝土有大幅度提高,能夠使混凝土結構完全可靠地工作50~100年以上。對于一些特殊工程的特殊部位,控制結構設計的并不是混凝土的強度,而是其耐久性。